11月7号,滴滴公司就之前发布的运营时间引起性别歧视争议进行回应,称决定对之前规则进行调整,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 5:00-20:00。诚然,处在舆论焦点的滴滴公司在公布整改方案时,并没有给到民众一个完美的答卷,没有考虑到不同性别可能引起的争议,但是我们也要能够意识到问题的焦点在于提供的方案能否在滴滴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保证乘客的安全,过度关注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只会使得舆论失焦。
滴滴整改规则一出,网民将矛头对准性别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民的从众心理。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一发生,舆论迅速达成统一,女司机被放于舆论的焦点,即使有人会对事件心生疑义,希望静候真相,也会在强大的“公意”下沉默不语。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平机,意味着更多人的声音都将是“沉没”的,因此更多的人纷纷跳入花车,共同支持不知道是否正确的事件。
往深层次来看,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设置公众议题,更广泛的受众可以关注公共话题,但是不辨是非的盲目站队会消耗本就岌岌可危的社会信任。《外国人永久居住管理条例》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网友直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竟然需要通过引进外国人来实现”,全然不听官方有关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的解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每个人都被淹没在无边的浅层信息中,过多的信息使得情绪化的事件更容易受到关注,但也更容易受到情绪控制而不顾真相。一味的怀疑而不肯定企业和国家做出的努力,对于本就脆弱的社会信任面临崩塌。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实现社会议题的规范合理参与,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一方面,网民在接受到网络信息时要提高甄别能力,在相关机构未介入调查前对事件保持怀疑,切忌情绪现行。另一方面,网民要分清事件的主次,不可忽略主要部分而单拎无关紧要的细节不放。就滴滴事件而言,限制女性出行时间是安全保障棋盘上的无奈“落子”,事件中企业和网民的共同目标是如何构建一个有保障的出行环境,而不是解决女性的区别对待问题。
只要我们将目标聚焦,就可以和滴滴公司协商出一个最大程度上保障安全的方案。社会环境或明或暗,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眉目舒展,静候黎明。